一项研究成果的取得,背后往往是科研工作者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勤奋。
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据了解,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是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主用户方,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负责工程大总体和地面支撑系统的研制建设,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长春光机所、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负责卫星及有效载荷研制,卫星科学应用系统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负责,测控系统由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研制,这次卫星发射是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的第8次飞行任务。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是全球首颗专门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科学卫星。该卫星在轨运行后,其数据产品将面向全球进行共享,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开展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所需的数据支撑,为缩减全球可持续发展不平衡和区域间的数字鸿沟做出表率和贡献。(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该卫星由中科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先导专项研制,也是今年9月在北京成立的、全球首个以大数据服务联合国2030年议程的国际科研机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CBAS)规划的首发星。
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作者:孙自法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11/5 11:23:34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中国成功发射全球首颗专门服务联合国2030年议程科学卫星 中新网北京11月5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中科院)11月5日对外宣布,北京时间当天10时19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将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英文简称SDGSAT-1)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通过对附近海域众多渔民的走访,我们推定三亚附近海域确有中华白海豚出没。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与团队在海南岛西南海域,利用常规生态学考察方法辅以被动声学监测的方式,终于在2014年10月首次在三亚水域发现了中华白海豚种群。鲸波逐梦 拓展研究广度深度 除了物种多样性研究,我们在鲸类环境适应与演化机制研究方面,还将染色体基因组组装技术引入鲸类生态和演化研究,获得了中华白海豚、抹香鲸等珍稀濒危海洋动物的高质量基因组数据,建立了大样本鲸类动物组学数据库。因此,几乎没有科研工作者认为海南岛周边海域存在中华白海豚种群。于是,我与团队每两三个月出海一次,寻找中华白海豚的踪迹。
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鲸类等海洋哺乳动物具有极高的生态、保护、科研、经济和社会价值,其研究和保护在国际上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受到广泛关注。
面对这样的定论,我与团队并未全盘听信。有来自美国的资深研究者评价,我们有关中华白海豚的研究、南海大量深潜和远海鲸类种群尤其是神秘喙鲸的发现及其威胁因子的揭示,填补了对南海海洋哺乳动物资源认识的空白,正在快速提升国际学界对中国水域鲸类的科学认识。在生物声学方面,我们通过长期的实验和野外调查研究,揭示了南海常见鲸类发声特征、声呐发声机理、声呐行为、听觉能力及其环境适应机制。学界和动物保护界曾一致认为,中华白海豚在中国仅分布在台湾海峡两岸、汕头、珠江口、湛江雷州湾和广西沿海等大陆近岸海域。
我很幸运成为其中的一颗种子,从江城武汉萌发、在南海之滨三亚生根发芽,成立并带领新的团队茁壮成长。这项发现推翻了此前海南岛周边海域没有中华白海豚分布的传统认识,证实了该海域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分布区域之一,而且有较大的种群规模。薪火相传 投身南海鲸类研究 海有大鱼万里长鲸鲸海波澄,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鲸类动物相关的瑰丽想象。下一步,我们将在联合实验室的基础上聚集人才,期待利用海南自贸港的区位和政策优势,发挥研究方向综合交叉的学科优势,从行为生态到分子生态,较为全面、系统地厘清南海、东南亚其它国家不同海域鲸类等海洋哺乳动物的种群地理格局特征,探讨其分化和适应性演化机制,为仿生学研究和应用、有效保护南海及东盟和其它海上丝路海域海洋哺乳动物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等提供科学基础和依据。
中国在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接续努力下,已经在部分研究方向上与国际接轨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率先在南海开展了深潜及远海鲸类海上调查研究,发现该海域存在包括抹香鲸、喙鲸、短肢领航鲸等多个深潜鲸类物种的定居群体。
在海外多年,我一直关注国内的海洋哺乳动物研究进展。当第一次看到这些白色的身影在碧海中聚拢、疾游时,我和团队成员都不禁发出赞叹。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琼崖碧海 发现海南中华白海豚 加入深海所以来,我与团队系统开展了南海海洋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初步摸清了南海鲸类动物组成、分布特征、受胁状态,建立了首个南海鲸类动物资源数据库。发现海南中华白海豚等濒危鲸类动物普遍面临食物减少、渔业误捕、船只碰撞、保护措施有待完善等威胁,种群呈现下降趋势,个别物种面临灭绝风险。因此,亟须专门的研究机构在南海开展鲸类研究。然而,中国学者正式对鲸类开展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20年代起才有老一辈科学家对我国沿海抹香鲸和江豚等动物开展形态学描述工作。9年来,我们团队在各类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的支持下,对南海鲸类孜孜不倦地开展研究,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仍然需要继续开拓前进
因此,几乎没有科研工作者认为海南岛周边海域存在中华白海豚种群。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与团队在海南岛西南海域,利用常规生态学考察方法辅以被动声学监测的方式,终于在2014年10月首次在三亚水域发现了中华白海豚种群。
率先在南海开展了深潜及远海鲸类海上调查研究,发现该海域存在包括抹香鲸、喙鲸、短肢领航鲸等多个深潜鲸类物种的定居群体。此后,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证实了海南的中华白海豚种群与三娘湾、雷州湾等相邻海域的种群在形态、种群结构、生境选择、发声行为、遗传特征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在国际鲸类学界首次在海上拍摄到清晰的德氏中喙鲸活体照片,并对这些神秘喙鲸的体色模式、疤痕图案及其水面行为进行了描述。鲸波逐梦 拓展研究广度深度 除了物种多样性研究,我们在鲸类环境适应与演化机制研究方面,还将染色体基因组组装技术引入鲸类生态和演化研究,获得了中华白海豚、抹香鲸等珍稀濒危海洋动物的高质量基因组数据,建立了大样本鲸类动物组学数据库。
作者:林子涵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时间:2021/11/15 9:34:44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李松海—— 扎根南海研究海洋哺乳动物 建立首个南海鲸类动物资源数据库、首次发现海南西南海域存在中华白海豚种群、揭示齿鲸动物声呐系统相关的发声、听觉机制及噪声影响作为中国科学院引进的海外人才,李松海自2012年起带领团队深耕南海,从事鲸类等海洋哺乳动物研究。然而,中国学者正式对鲸类开展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20年代起才有老一辈科学家对我国沿海抹香鲸和江豚等动物开展形态学描述工作。9年来,我们团队在各类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的支持下,对南海鲸类孜孜不倦地开展研究,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仍然需要继续开拓前进。中国在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接续努力下,已经在部分研究方向上与国际接轨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生物声学方面,我们通过长期的实验和野外调查研究,揭示了南海常见鲸类发声特征、声呐发声机理、声呐行为、听觉能力及其环境适应机制。薪火相传 投身南海鲸类研究 海有大鱼万里长鲸鲸海波澄,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鲸类动物相关的瑰丽想象。
琼崖碧海 发现海南中华白海豚 加入深海所以来,我与团队系统开展了南海海洋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研究,初步摸清了南海鲸类动物组成、分布特征、受胁状态,建立了首个南海鲸类动物资源数据库。发现海南中华白海豚等濒危鲸类动物普遍面临食物减少、渔业误捕、船只碰撞、保护措施有待完善等威胁,种群呈现下降趋势,个别物种面临灭绝风险。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然而,中国研究人员除了对近岸的中华白海豚、印太江豚开展过一些海上调查研究,对南海其它海洋哺乳动物几乎没有进行过专门的科学调查和研究,对很多物种的认识仅限于少量的搁浅记录。
为揭示南海部分海洋哺乳动物从哪来、到哪去的演化历程、濒危机制以及齿综生物声呐等水生适应性特征的进化机制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同时,我们还建立了涵盖几大主要种群 (珠江口、湛江、三娘湾和海南种群)、世界最大的中华白海豚个体照片识别数据库。下一步,我们将在联合实验室的基础上聚集人才,期待利用海南自贸港的区位和政策优势,发挥研究方向综合交叉的学科优势,从行为生态到分子生态,较为全面、系统地厘清南海、东南亚其它国家不同海域鲸类等海洋哺乳动物的种群地理格局特征,探讨其分化和适应性演化机制,为仿生学研究和应用、有效保护南海及东盟和其它海上丝路海域海洋哺乳动物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等提供科学基础和依据。历史记录表明,在南海出没过的海洋哺乳动物可能多达30多种。
因此,亟须专门的研究机构在南海开展鲸类研究。鲸类等海洋哺乳动物具有极高的生态、保护、科研、经济和社会价值,其研究和保护在国际上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受到广泛关注。
2002年,我在武汉大学获得生物学学士学位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师从王丁研究员开展江豚的生物声学和生态学研究工作。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目前,我们已与中科院水生所和声学所建立了海洋哺乳动物研究联合实验室。于是,我与团队每两三个月出海一次,寻找中华白海豚的踪迹。